(以下内容纯属虚构创作,请勿对号入座)
凌晨三点,小美刷着手机屏幕的手指突然顿住。某论坛热帖标题写着《顶流男星夜会神秘女子》,配图里戴口罩的男人侧脸轮廓确实像极了刚拿下影帝的L。她截图转发到闺蜜群,群里瞬间出十几条"求指路吃瓜链接"的回复。

这种场景每天都在"每日猛料""瓜田速递"等网站上演。运营者深谙流量密码:模糊的偷拍照+擦边球文案+九宫格聊天记录,哪怕第二天被证实是AI换脸,热度早已收割完毕。某网红去年被造谣"劈腿富二代"时,黑料网服务器一度因访问量过大瘫痪。
灰产业链远比想象中成熟。曾有离职小编透露,团队专门雇佣写手根据热搜榜即时编故事,用"朋友的表姐在剧组工作"这类话术增加可信度。某次某女星素颜买菜的照片,被配上"惨遭金主抛弃"的文案,阅读量半小时破百万。
吃瓜群众逐渐形成独特生态:有人开着五个小号在评论区带节奏,有人开发出"谣言鉴别插件",更多人在真真假假中养成"上午愤怒转发,下午等反转打脸"的围观惯。就像上周某电竞选手的"代打风波",最终被证实是竞争对手买黑稿,但选手代言的品牌已连夜撤下广告。

这些网站最吊诡之处在于,当红明星团队偶尔会主动"喂料"。某经纪人私下承认:"与其让对家放真黑料,不如我们自己制造些无伤大雅的假绯闻,既能维持热度,又方便日后澄清。"流量游戏里,真相反倒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。